发布时间: 2022-03-02 13:41
本文要点:苯并噻二唑核发色团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较大的斯托克偏移和易于扩展发射到NIR-II范围等优点。然而,在充分发挥其生物应用潜力之前,还需要克服水溶性差、水溶液中的聚集致猝灭ACQ和非活化反应等障碍,这些荧光团通常是惰性探针,发出不变的或“一直开着”的信号,构成附加的背景噪音,不能对特定刺激做出反应,无法实现生物标志物激活的检测或成像。在本研究中,作者设计了一种可激活的苯并噻二唑核纳米探针BTPE-NO2@F127,此探针具有AIE特性,通过整合生物标记物响应部分和采用封装分子探针的自组装设计策略克服上述障碍,该纳米探针用于体内NIR-II荧光成像和MSOT成像能够原位响应曲唑酮诱导的肝损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I/R)和间质性膀胱炎小鼠模型中的H2O2生物标志物进而进行检测和成像,此外,获得的三维MSOT图像有利于三维信息的疾病部位可视化。
发布时间: 2022-02-15 16:54
本文要点:目前,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诊断主要依靠排除法。此法耗时且不可靠,可能给后续治疗带来困难。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方法来精确诊断DILI。一氧化氮(NO)被认为是DILI早期统一、直接和重要的生物标记物,目前,NO检测的主要技术是化学发光成和第一近红外(NIR-I,650~900纳米)窗口的荧光成像。然而,化学发光的半衰期太短,无法保证持续观察。NIR-I荧光成像存在强光散射、组织吸收,限制了深层组织成像。关于分析物的定量检测,比率荧光探针由于于其内置的自校准功能,允许更高的SBR和更准确可靠的特定目标检测。目前用于NO活体成像的比率NIR-II荧光探针还尚未开发。
发布时间: 2022-02-11 09:00
本文要点:光热疗法(PTT)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肿瘤消融治疗方法。光热剂(PTA)将光子转化为热量,这种热疗可以快速消融实体肿瘤。近红外(NIR)激光产生的光子能量较高,组织吸收/散射较低,导致组织穿透深度比在紫外可见区域的光更深,因此被认为适合PTT。NIR激光诱导的PTT是可控的,对几种肿瘤类型的副作用可以忽略不计,包括前列腺癌、肝癌、脑癌等。在PTT过程中,病变区域被加热到42℃或更高温度,以诱导不可逆的细胞坏死。然而,PTA在病变中的不均匀分布有时会导致温度不均匀,导致PTT期间区域温度低于42℃,由此,肿瘤可能复发,导致治疗过程失败。提高治疗温度可能是避免肿瘤复发的相关解决方案,尽管遗憾的是,这种方法可能刺激过度激活的炎症反应。因此需要PTT与适当低温操作的协同治疗策略。
发布时间: 2022-01-20 09:00
本文要点:原发性肝肿瘤的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光学成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影像引导下的肝肿瘤手术。第二近红外窗口(NIR-II)发射的AIEgen光敏剂以其更高分辨率的生物成像和更深的穿透性而备受关注。NIR-II聚集诱导发光物质(AIEgen)光敏剂在影像引导手术/光疗中具有更好的光疗效果和准确性。在此,本文提出了一种NIR-II AIEgen光热消融点,用于NIR-II影像引导下的原位肝肿瘤切除手术和光疗。与吲哚青绿(ICG)相比,AIEgen斑点在1250 nm处表现出明亮而锐利的近红外(NIR-II)发射,并延伸到1600 nm处,具有很高的光稳定性。此外,AIEgen DOTS有效地产生了用于光动力治疗的活性氧(ROS)。对体内和体外原位肝肿瘤的研究表明,AIEgen DOTS既可以用于早期肿瘤的影像引导肿瘤手术,也可以用于“降级”缩小肿瘤大小的意图。此外,该治疗策略完全抑制了原位肿瘤,无复发,副作用少。
发布时间: 2022-01-13 09:00
本文要点:随着对NIR-II领域研究的深入,近年来人们尝试设计出具有高热转化率的NIR-II光热剂(PTA)。然而,尽管人们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但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却比较缓慢。作者课题组介绍了一种可以通过改变不同的电荷供体和受体来改变纳米粒的光吸收值,让其吸收峰可以从NIR-I红移到NIR-II 。值得注意的是,当电荷供配体变为苝和四氰代对二亚甲基苯醌时,组成的纳米粒最大吸收峰在1040 nm,光热转化率可以达到42%。同时,纳米粒具有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抗菌作用。
发布时间: 2022-01-06 12:10
本文要点:由多重耐药细菌而引起的感染对人类健康仍然可以造成巨大威胁。因此我们需要探索更有效的抗菌替代策略。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具有粗糙表面的碳-铁氧化物纳米复合物(RCF),可用于近红外二区光协同抗菌治疗。RCF具有良好的光热特性和过氧化物酶样活性,可在NIR-II窗口下实现光热/动力协同治疗(PTT)。此外,表面粗糙的RCF可以增加细菌对其的粘附,更有利于协同抗菌作用。体外抗菌实验表明,RCF对革兰氏阴性大肠杆菌、革兰氏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可以产生杀伤作用。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大鼠的实验模型中,RCF可以清除感染菌,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本研究合成的抗菌药物RCF在治疗耐药细菌感染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发布时间: 2021-12-30 13:24
本文要点:第二近红外窗口(NIR-II)荧光成像技术以其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可深入组织等特点,在体内的各种应用中成为一项新兴技术。本文报道了一种以[1,2,5]噻二唑[3,4f]苯并三唑(TBZ)取代BBTD作为电子受体的NIR-II荧光分子的合理设计和合成。由于TBZ核的电子缺陷比BBTD弱,新制备的NIR-II分子基纳米粒子在水中具有更高的质量消光系数和量子产率。NIR-II BTB纳米颗粒可以进行视频率荧光成像,用于小鼠耳朵、后肢和大脑的血管成像。此外,它在NIR-I区的巨大吸收率也促进了使用光声显微镜(PAM)和层析成像(PAT)的生物成像。在与Arg-Gly-Asp(RGD)肽表面偶联后,功能化的纳米颗粒确保了通过二维和三维图像方式对整合素过表达的肿瘤进行靶向检测。因此,对有机荧光团工程受体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很有前途的分子设计策略,可以为多种生物医学成像应用提供新的NIR-II荧光。
发布时间: 2021-12-22 10:17
本文要点:本文作者以二噻吩乙烯为电子供体,苯并双噻二唑为电子受体,合成了一个新的D-A-D型荧光染料BBTD-BET。该染料在近红外一区(NIR-I)和近红外二区(NIR-II)光谱范围内均具有吸收和发射。然后作者使用PEG修饰的BBTD-BET-PEG作为活体成像探针,发现其可以实现高分辨率以及信噪比的 NIR-II荧光/光声的双模态成像。与此同时,该探针有优异的光热治疗效果,通过治疗,小鼠体内的肿瘤可被根除。这项工作首次以二噻吩乙烯作为D-A-D型荧光团构建的给体,合成的染料在肿瘤治疗中非常有前景。
发布时间: 2021-12-08 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