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要点:相较受限于传统的低穿透力、低信噪比和高背景自荧光干扰的基于紫外(UV,200-400 nm)和可见光(Vis, 400-650 nm)的光学方法,近红外二区 (NIR-II 1000-1700 nm)纳米探针的研究在体内成像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遗憾的是,大多数NIR-II荧光探针,尤其是无机物的纳米颗粒,几乎不能从网状内皮系统(RES)中排泄,从而产生了潜在的长期循环安全问题。
发布时间: 2021-12-02 10:14
本文要点:本文作者基于不对称花菁染料设计策略,将ICG其中的一个苯并吡啶电子供体替换为萘吡咯电子供体,成功合成了具有高消光系数的花菁染料NIC。通过将白蛋白结合基序tEB以及靶向配体c(RGDfc)引入分子中,赋予NIC-ER白蛋白结合和主动靶向的能力。NIC-ER在1030nm处具有显著的发射,在HSA中,NIC-ER表现出明亮的NIR-II发射,具有较高的光稳定性和显著的斯托克斯位移。能够以高信号背景比和较深的穿透深度,实现肢体、大脑和腹部区域小血管的无创成像。此外,NIC-ER还成功应用于靶向肿瘤成像(NIR-II荧光/PA协同成像)和高效肿瘤消除(光热疗法)。
发布时间: 2021-11-26 15:16
本文要点:第二近红外窗口(NIR-II,1000-1700 nm)的荧光成像是一种非常有前途和研究活跃的技术,而利用NIR-II磷光进行光学成像的研究还很少。本文报道了一种聚集诱导的选择性信号激活策略,该策略依赖于探针的辐射模式从弱荧光转换为强NIR-II磷光。铜铟硒(Cu-In-Se)量子点在孤立状态下发出极弱的荧光,其聚集态在≈1045 nm处显著发光,发光寿命提高了2.7×103倍以上。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Cu-In-Se@MSN)包裹Cu-In-Se组装,证实了聚集诱导的发射模式转换,显示出独特的磷光型发射。NIR-II磷光信号使Cu-In-Se@MSN显示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寿命成像,并且可以准确地确定血管的高阶分支。对辐射模式转换起源的研究不仅为理解光物理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可能为设计智能NIR-II探头奠定基础。
发布时间: 2021-11-17 12:18
本文要点:细菌感染严重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在感染早期及时诊断并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痛苦甚至挽救生命,现有的技术手段可以检测区分细菌种类,但耗时过长,浪费了宝贵的治疗时间。因此作者合成了一种适用于诊断体内细菌感染的荧光探针DCNPs。该探针在近红外二区窗口下,拥有高荧光强度和深穿透性。同时,作者将该探针与万古霉素共价结合后(DCNPs-Van),探针能够与革兰氏阳性细菌特异性结合。在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验证中,万古霉素修饰后的探针可以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加以区分,实现体内细菌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
发布时间: 2021-11-12 18:23
发布时间: 2021-10-27 13:56
发布时间: 2021-10-22 12:21
本文要点:目前,古画的无损检测主要依赖于光谱分析技术。在短波红外(Shortwave Infrared,SWIR),即近红外二区(NIR-II)频段上的高光谱成像技术可以准确地提取画作的颜料成分、修改痕迹及绘画方式等深层信息。这些信息在研究古代绘画和其他文物保护及修复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用价值。本文利用SWIR地面成像光谱仪提取了一幅清朝画作的工笔线条,鉴定出画作使用的矿物颜料种类以及涂改覆盖痕迹。
发布时间: 2021-10-13 17:26
本文要点:组织对短波红外线,即近红外二区NIR-II 是半透明的,使光学成像在这一区域表现优异。然而,光学SWIR成像的广泛使用一直受到限制,部分原因是缺乏吸收和发射1000纳米以上光的明亮、生物兼容的造影剂。
发布时间: 2021-09-24 17:33
本文要点:由于较深的穿透深度以及较高的时空分辨率,近红外尤其是近红外二区的有机纳米材料促进了体内荧光成像技术的发展。本文报道了两种具有TICT(扭曲的分子内电荷转移)和AIE(聚集诱导发光)性质的NIR-II荧光分子。利用病毒样颗粒进行封装后,在体内与体外均显示出强的荧光,高的光稳定性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血管成像以及手术导航方面具有较高的信噪比。
发布时间: 2021-09-06 19:21